近来大家对司隶校尉全部小说(司隶校尉与刺史)方面的知识比较关注,今天小编遇见相识在网络上收集了一些这相关方面的知识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1、刺史本是中心官。
2、是朝廷暂时派出督查当地郡太守的。
3、后来刺史从暂时派出变成了常驻,最终更完全变成当地大员。
4、 司隶校尉是汉代监督京师和当地的督查官,本是中心官,后来兼任司隶部的当地官。
5、 汉武帝创建了刺史准则。
6、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督查区,设置刺史一人,担任督查地点州部的郡国。
7、刺史的职权,有清晰的规则,即“奉诏六条察州”。
8、 刺史有固定的治所,而且位置在郡国之上,这和监御史位置和郡守、郡尉并称的状况不同。
9、刺史也不受丞相的限制,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心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和丞相史受制于丞相的状况不同。
10、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
11、“刺”,检核问事之意。
12、汉武帝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
13、然《汉官典职仪》于六条条文之下,又归纳为“自省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当地政事,实包罗万象。
14、刺史秩六百石。
15、所察之目标则为二千石之太守。
16、武帝之意,认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初级官督查高官。
17、刺史可乘传奏事,总隶于御史中丞。
18、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复旧制,不久又为州牧。
19、 西汉末年刺史虽然在行使督查权的过程中逐步异化,发生了不断侵渔守相权利的事情,而且刺史一度改称州牧,但无论是刺史仍是州牧,其作为督查官的实质并没有变。
20、不过,这正是刺史开端由督查官向当地官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21、 东汉建武十八年(42),依旧制再改为刺史,但只设十二人,州一人,余一州隶司隶校尉,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
22、东汉刺史权利逐步扩展。
23、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派遣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较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
24、灵帝中平五年(188),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
25、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
26、刺使实践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构成。
27、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隶校尉,督查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
28、初置时能持节,表明受君令之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
29、元帝时诸葛丰曾案劾贵幸的外戚许章,成帝时王尊则劾奏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
30、司隶校尉除监督朝中百官外,还担任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和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的京师区域,起到和刺史相同的效果,但它比刺史位置高。
31、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隶校尉取得更大的权势,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其时有“三独坐”之称。
32、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
33、司隶校尉对京师区域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见两汉州部)。
34、 在外戚与宦官的奋斗中,一方常借势司隶校尉的力气挫折对方,如宦官单超等谋诛梁冀,汉桓帝牌照隶校尉张彪率兵围困梁冀住所,将他杀死。
35、汉末,外戚何进欲诛宦官,以袁绍为此职,并颁发他较大权利,后来袁绍公然尽灭宦官。
36、从此,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董卓称之为“雄职”。
37、李傕专政时也领司隶校尉(《后汉书·董卓传》:“ 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38、汜后将军,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
39、傕、汜、稠共秉朝政。
40、济出屯弘农。
41、”)。
42、曹操在攫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
以上内容就分享到这儿,希望上面的知识对您有所帮助哦!